第4416个成功案例(江苏省睢宁县张某峰回家)
第4416个成功案例(江苏省睢宁县张某峰回家)
被废品耽误的天才“发明家”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踏上重返家园之路。 “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联合民警帮助流浪汉张某锋搭起回家的路。让他与阔别多年的亲人顺利团聚。
有那么一群人,经常走在街头巷尾、烂尾楼、桥底这些最偏僻的地方为那些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他们不求任何回报……
2020年12月的一个星期天让爱回家志愿者们像往常一样到废旧水泥厂进行送温暖活动中遇到一位流浪街友, 在志愿者们与这位流浪街友暖心交流中得知,附近有一名男子经常推着自行车往草丛里钻。志愿者们便委托这位流浪街友带着大家去寻找经常往草丛里钻的流浪汉。
于是这位流浪街友带着志愿者们来到一处浓密隐蔽的草丛中搭建着一个破旧不堪的小房子, 外围根本看不到草丛里的任何东西。当这位流浪男子看到志愿者们时候,满脸疑惑与警惕!
心里嘀咕着,这群人是谁,来这里是要干嘛的? 当志愿者们说明是来给流浪街友送温暖的来意。 这位不知名的流浪男子慢慢的放松了警惕!
经沟通了解到,这位住草丛的流浪汉自述叫张兴建,河南人,由于长时间没有跟家人联系,这位流浪汉早已记不清家乡具体名称 。
是因丢失了身份证 ,从而导致无法务工及租房,从此心灰意冷加之长久没有和外界联系,造成了性格孤僻,从而走上流浪之路。
这位流浪汉跟志愿者们说,自己在举目无亲的状态下,靠着捡废品来维持基本生活,偶然间在一堆废品里面发现人们平常丢弃的电子产品,靠着他善于研究和聪明的智慧,竟能把这些废弃的电子产品靠太阳能来给手机充电和点亮照明灯变废为宝。
志愿者们纷纷相互看着对方,摇头表示就是不相信,但也非常好奇他到底是怎么利用太阳能来给手机充电的呢。这位流浪汉非常胸有成竹的给志愿者们演示了一轮。
咦!草丛堆里的小房子的照明灯真的亮了哦!志愿者们异口同声的说“好神奇哦”。但志愿者们还是不相信这是真的,于是纷纷拿出各自手机插上插座,一看,手机真的在充电 哦。
志愿者随后与埔心警务室联系,希望通过警务室的帮助获取更多的线索。 警务室通过之前留有的资料和之前有人报案的记录或者在哪里有发现流浪汉的资料保存来协助志愿者们寻找家属仍然无果。
随后警务室根据他提供的姓名及拍了一张流浪“发明家”本人的正脸照片进行人脸识别,查询到他的户口是新疆,但听口音不像新疆,户籍显示他是生于1982年,但实际看起来年龄与户籍年龄有稍出入。
后台联络组根据这微弱的线索进行联系,经过志愿者和当地政府的多番努力下,最终找到了在新疆的叔叔 。
从他叔叔那得知,他有个亲哥在江苏,后来发现他竟然是有双重身份,因从小家里贫穷,家里人则把他交给叔叔抚养,叔叔就把年幼的他带到新疆生活,并在新疆随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跟他叔叔沟通得知,流浪“发明家”原来是江苏省睢宁县人,原名张某锋,出生于1972年 ,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从新疆叔叔家里出来打工后已 失联10多年 。
志愿者们根据这个信息,终于联系上了他的哥哥。 流浪“发明家”张某锋哥哥得知多年不见的弟弟消息后,立马从江苏老家坐了20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东莞接人。
兄弟俩多年后第一次见面,显得有些紧张。
俗话说,血浓于水。兄弟情深,千里来相聚。兄弟俩很快就认出了对方就是彼此的亲人。 流浪“发明家”张某锋想着马上能跟哥哥回家了,迫不及待的收拾行李。
流浪“发明家”张某锋走前仍想着自己捡的这些废品还能卖了换几个钱,一位废品小哥也考虑到他回归家庭,重回社会后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于是慷慨解囊花了300元买下了他那估计不值100元的废品。
在这个隐密的草丛里住久了,突然离开了,心里有一些不舍。静坐东江岸边,凝望岸边的灯塔,灯塔规律的一闪一闪绿色引航灯,就像告诉流浪“发明家”,家在前方 。
最终流浪“发明家”张某锋在“让爱回家”志愿者服务队联合民警的帮助下搭起了回家的路。让他与阔别多年的亲人顺利团聚,从此结束了流浪的生活。
参与此救助活动志愿者:邵世红,何广才,白明东,劳颖修,张龙花,杨伟叶,刘桥改,占燕珍,叶锡源,埔心警务室警长伍尚杰。
编后记:案例总结如未完善,请与网站编辑者(小佳 aihuijiagongyi)联系,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资料,核实后进行修改!